1.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首次实现了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创造了持续产气60天、产气总量30.9万立方米两项世界纪录,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历史性重大突破。实现了三项重大理论、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三项重大工程管理系统、七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
2.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在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实现下古生界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以鄂宜页1井为代表的参数井在寒武系获得高产页岩气流。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中扬子页岩气勘查的空白,首次确立了寒武系水井沱组/牛蹄塘组为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新层系,对广大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
3.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
部署于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凹陷和古龙凹陷的参数井钻获工业油流,取得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阶段性重大进展,探索形成了一套页岩油参数井钻探与地层含油气测试技术体系,对资源潜力巨大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新疆塔里木盆地温宿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获重大突破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针对油源条件和圈闭类型等关键地质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精心部署实施的新温地1井和新温地2井两口大口径调查井,分别获得日产油43立方米和22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温宿地区自1965年以来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接替开辟了新层系。
5.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赣南苏区和乌蒙山等集中连片贫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服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施95口供水井,为30万余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圈定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土地,提供“订单式”富硒及特色地块资源;对赣南扶贫区矿山企业的选冶技术进行改进更新,直接为当地企业增收3000余万元;查明乌蒙山区各类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7346处;海湾环境中的潮下高能带控制磷矿的成矿新认识助推马边-金阳地区20亿吨磷矿基地建设;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支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品牌升级。
6.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地质云1.0”正式发布并上线服务,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十大类75个地质调查数据库、八大类2382个地学信息产品,部分软件系统及计算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2017年11月6日发布以来,访问量突破69万次,数据产品下载8548次。“地质云1.0”实现了分布式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
7.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
根据雄安新区规划需求,创新地质调查图件表达方式首次编制了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创新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总体规划地学建议报告。通过雄安新区的工作实践,完善了多要素、多专业、多技术的综合地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首次提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理念,为推进全国城市地质工作提供了典型示范经验。
8.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松科2井)三项技术破世界纪录
松科2井钻深超越工程设计的6400米目标,三项技术破世界纪录,研制的深井大口径系列绳索取心钻进系统、高温高压随钻测温仪等一批耐高温钻井技术,为我国超万米深部地球探测工程提供了多种技术方法储备。
9.“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取得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
“海洋六号”南极海域2016年~2017年跨年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考,首次获取了南极调查区的海底高精度地形地貌实测数据,首次获取了规则测网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数据和沉积物岩心样品。利用自主研发的地温梯度测量系统首次获得了南极海域地热流数据,填补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热流调查的空白。积累了大量的风浪流等南大洋气象资料和航海资料。开启了多船联合、多站联合、海陆联合的南极科考新模式。
10.基于智能互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
构建了定量化、低成本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数据智能采集、分析、管理、服务和联动更新一体化。研究成果为基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得到推广应用。2017年在陕西商洛示范应用,成功预警两起地质灾害,避免了20人伤亡。目前已有15个省份计划推广应用该技术。